今年的我面臨此生第一次大考——會考。雖然模考成績沒有一次能上第一志願,但依照老師的分析和學長姐的經驗傳授,會考總是能超常發揮,我便不再多慮,認為會考結果一定會比模擬考成績好一些,我一定能上第一志願。
上半年上緊發條的讀書,學校老師認真陪伴和指導我們,爭取學生們能得到最好的成績。當時的我在同儕中不是金字塔頂端,但是認為自己很認真,在學校的時間專注自習,作業、題目都能掌握關鍵確實完成。考完會考的當天下午,對完答案的我,心瞬間涼了半截,尤其是自然科,不斷祈禱著級距的標準能讓我得到期望的成績。畢業典禮當天,殘存著一點奇蹟的發生,手機頁面出現意料之中的「自然 B++ 」,轉頭看向最好的朋友在一旁高興的又叫又跳,我勉強掛上笑容祝賀,她如願進了我考不上的第一志願。
親眼看到成績的那一刻,似乎才從我「很認真、很努力」的幻境中清醒。雖然結果已成定局,但還是想釐清到底為何淪落至如此窘境,究竟是媽媽對外人說的「失常」?還是這樣的付出仍然不足?在找到問題的答案前,我似乎尋找到了更深層的原因——企圖心、好勝心不夠強烈。在考試前內心就有這種想法:「考上哪間學校都一樣、高中讀哪間並不重要……」這些放榜後別人安慰我的話,我早就告訴自己了,只為了讓自己未達理想時能有臺階下。
升上高中後,我才懊悔沒有認真準備會考,沒有拚搏第一志願的企圖心,很輕易地放過自己,很自信地以為自己不同凡響。意識到曾經的決心,才發現原來心中真的有這麼多遺憾,現在能做到的,只有記取教訓,改變僥倖的心態,不再讓甲辰年的遺憾成為往後的遺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