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作品文章
- 高中部作品
- 精選文章
作品文章
2019/12/04
個人空間之我見
我喜歡一個人獨處,享受外界的靜謐。隻身一人,能仔細解開當日繁雜的思緒,沉靜自己的心靈,在小房間內,肆意行使對「所有物」的使用權,想哭泣便窩在被窩裡痛哭,開心便放聲大笑......不論時間早晚,恣意為所欲為。
那原本是我的房間,屬於我的個人空間,然而卻在小學時期被打破了。那年,伴隨著妹妹的出生,寧靜的氣氛如雲霧消散,非但如此,媽媽還將她移到我的房間內,對於好靜的我更是雪上加霜,難以忍受日夜號啕大哭聲與個人空間逝去的焦慮感。
隨著妹妹逐漸成長,我發覺恐慌逐漸消散,慢慢地,對於「入侵者」已無排斥。或許是與她的熟悉感逐漸加深,抑或是朝夕相處發現她的可愛之處,進而開始產生「他是我的家人」的喜歡,個人空間如今沒有她反而感到些許不適應,因為是親近之人,少了陌生感,她也被納入我的個人空間範圍。
個人空間,如一人的小小世界,原本不希望有入侵者的產生;但當我們對某些人有「情」的出現,自然對她的靠近視為理所當然,甚至是一種親密的象徵。現在的我仍喜歡獨處,但是也學會打開心房與人分享。個人空間那層隱形的牆,因為有了彈性,而能同時獲得安靜的享受,以及親密接觸的溫暖。
老師的話
本題資料以心理學家對受試者感知距離的感受,說明人們對個人空間有一定的「心理距離」,意即對陌生人侵入身邊十五公分以內的範圍時,會自然產生不悅,進而遠離陌生人。毓歆充分掌握這個實驗的要旨——空間給人的心理距離,會和情感的親疏有關。舉例恰切,情感自然流暢。
首段先以喜歡獨處破題;次段鋪陳妹妹與自己分享房間的不適應;三段則點明心情由封閉不悅到開放接納的過程;結論呼應首段,說明待人處世應有彈性,方能拿捏合適的個人空間——既保有隱私,又能分享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