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文章

2024/12/26
助人之我見
作者:劉松晏
振聲國中9年級

  古人云: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這是從小聽到大,再耳熟能詳不過的道理。然而,有些時候的熱心反而變成扇火止沸,就會如甲新聞所闡述的事件。因此,在「是否伸出援手」的天秤中,我們該傾向哪一邊?
  關於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。助人多多少少會有風險,若協助他人無法達成目的,反而適得其反,造成他人身心靈上的不舒服,內心一定會很不好受。有些人顧慮到這一點,所以不會主動去幫助別人,因為更害怕的是招惹不必要麻煩。但是當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,若一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保持著自掃門前雪的心態,固然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,然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,人與人之間彷彿隔著一面無形的防護罩,少了許多往來互動的人情味。
  另一方面,縱觀臺灣史上十分著名的隨機殺人案—鄭捷事件,當時在十分驚悚混亂的捷運車廂中,仍是有人挺身而出,保護其他乘客寶貴的性命,這正義之舉十分令人感動。另外有一個國外團隊來到臺灣進行一項社會實驗—研究人員「不小心」掉了錢包,藉此觀察臺灣人的反應,結果令研究人員大吃一驚的是:在臺灣只要掉了錢包,幾乎都可以從熱心的民眾或是服務臺中失而復得。透過這兩則新聞案例,我們可以發現在一個充滿溫暖和人情味的社會中,人人都會主動伸出援手互相幫助、互相扶持。以我的觀點來看,更喜歡的是這樣「互利共生的社會」,也許助人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,但是我們內心一定要有愛與誠意,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善意,這比起疏離冷漠的社會好太多了。
  總結以上的分析,比起擔憂助人會造成風險,我站在「助人快樂」這一邊,因為幫助他人的利大於弊,而且幫助他人所得到的回饋,其價值無與倫比。
 

 
老師的話
說理清晰且精闢,用正反論述法,說明冷漠的社會及溫暖互助之社會的大相逕庭,且在說理之外,舉實例佐證更是恰到好處,使你提出的想法又再次被印證,增加許多說服力,並更加呼應你所提出的立場!是篇不錯的論說佳作喔!